感动!一名台湾女孩在桐梓中关……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微微桐梓 Author 微微桐梓
在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
有一个台湾女孩
在这里
教孩子们读书,学会垃圾分类
与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学习
……
今天
跟着梓妹儿一起来了解她的故事吧!
♥
一个台湾女孩的中关情结
古朴的木质房屋呈现着原木温暖的颜色,跨进堂屋,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木质书桌,书桌上仔细摆放着毛笔、书法纸。墙上,悬挂着雅致的书法作品。左边的工作室,兼着厨房、活动场所的功能。蓝底白花桌布铺就的一张大桌子上,有做手工、速写的各种用具,也摆放着剪刀、水杯、电脑等生活用品,旁边,则是电磁炉、烤箱等厨房用品。墙上是一株简单却颇有情调的干花。沿着楼梯拾级而上,手工制作的照片墙是村里孩子的照片和手工绘画作品。楼上,是相对宽敞的图书室和一间小小的画室。黄昏,夕阳照进来,在木质地板上席地而坐,翻开一本书,或对着画板涂鸦,耳边传来牛的哞叫,寂静的乡村,就在这座木屋里,有了诗一般的味道。
这是距县城40多公里的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的一处叫墨仓的宅子。80后女孩艾玛和她的同事吴江,就是这座宅子的“主人”。墨仓这个诗一般的名字、诗一般的空间,就是艾玛和同事吴江倾注许多心血的作品。
2017年5月,中国乡建院社工艾玛和同事吴江一起来到了茅石镇中关村,成为驻村社工。对于远道而来,说着一口轻柔普通话的艾玛,村民们感到十分好奇。从台湾那么远过来,在我们这个山旮旯干啥呢?
在这个距离家乡遥远得隔了万水千山的乡村,艾玛开始了她执着的“文化之旅”。
“我们来以后,找了很多当地的老年人了解中关村的历史,发现中关村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,尤其是对文字、墨迹等,有一种近乎膜拜的尊崇。我们就根据这些习俗文化,提出了‘墨耕村野,惜字中关’的营造想法。将中关村大湾组一栋经设计师翻新的老房子作为空间支持,打造墨仓乡村实践综合空间,以墨为耕,惜字研心,宅似仓型,涅槃新生,取名墨仓。”艾玛告诉记者说,刚开始墨仓空间空无一物,很是脏乱差。村里的孩子成了最得力的小帮手,协助我们搬桌椅、打扫卫生,还不忘调皮捣蛋。
就像勤劳的蚂蚁一样,艾玛和吴江往返陌生的县城和中关村购置物品,墨仓渐渐成型。每一块桌布、每一幅书画作品、每一个小小的饰物,都是他俩精心挑选的。 从好奇到尝试,从尝试到常来,附近乡村的孩子,成为墨仓的常客。“每逢周末假期,孩子们便来墨仓学习、借书。我叫他们每人都要签订墨仓公约才能‘入仓’。这个公约里,有讲卫生、不喧哗等等细节。孩子们很乖,不管多么调皮捣蛋,进了墨仓,马上变得彬彬有礼。好多时候,孩子们会留一些惊喜给我。我常常在画架上、书柜里藏着自制的信封里发现孩子们在里头写着‘艾玛老师,我们爱你’。”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孩子们的信任,艾玛噙着感动的泪水告诉记者。
正是乡村孩子纯净的心灵和对知识的渴求,让艾玛和吴江逐渐安心在中关工作和生活。“以前大家在闲暇时间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,现在只要有了空闲时间,大家都会来墨仓练习书法。 ”艾玛欣慰地说。墨仓对当地所有村民开放,大堂墙上“墨仓习字,摒弃陋习”八个大字生动地诠释了艾玛和吴江来到这里后村民们发生的变化。 中关村老一辈的人保留着写书法的传统。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艾玛和吴江的引导下,也对书法兴趣浓厚,常来写毛笔字,借阅临摹字帖书籍,艾玛就手把手教村民练习毛笔字,村民们则兴致勃勃地握着笔,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着。墨仓研心书法空间墙上挂满了村民与访客的墨宝。
“艾玛、吴江,你们来啦,快到家里坐……” “不要客气了啦,我们还在忙呢,一会来墨仓啊,我们还要去那边通知几位老乡一起到墨仓来玩,今天教课的老师要教大家折花了啦……”
除了书法课,墨仓每周都会定期开设妇女手工课。来这里学习手工艺的村民,一边折着纸花,一边倾听艾玛讲外面的世界。在这里,大家不分性别年龄,聚在一起谈笑风生,十分和谐快乐。室内随处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纸花,都是村民们在这里学习的成果。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,村民们制作完之后还可以带回家。
墨仓也成了村民的“大会堂”,村民们来墨仓议事、开会。老人家们最关心的是村庄未来发展。现在,全县上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如何把中关村打造得更加美丽,是村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,艾玛经过深思熟虑,提出“垃圾不落地,中关更美丽”的想法,号召村民们爱护环境卫生。艾玛和吴江还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,从点点滴滴中教村民们进行垃圾分类。大树上吹断的树枝,艾玛和吴江不仅及时把它挪开,还将它们捡回去用颜料涂成工艺品,挂在墙上,为村民们上了生动的一堂“变废为宝”课。
每到周末,艾玛和吴江就带着孩子们带着垃圾钳和袋子去附近山上、路上收集垃圾,还教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。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学,让艾玛十分欣慰。
为了满足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,艾玛还在墨仓开设了图书室。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图书,时常有村民到图书馆来借书,丰富知识,拓宽视野。“今天下雨没干活,我来墨仓想借一本关于法律方面的书,了解一下关于签订用工合同的事……”村民刘志友在墨仓图书馆告诉记者说。
“刚开始到村庄,村民觉得比较陌生,时常都在问我们,你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。我就说我们教孩子写字啊,认字读书啊,乡亲们对我们的陌生感慢慢就消失了。在陪伴孩子过程中,父母也会逐渐来到墨仓空间。”艾玛说,来到中关村快满一年了,艾玛和吴江和村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,每当村民在路上遇见他们,都会热情地走上来打招呼。
“刚刚村民就给我说,后面的野菜是可以吃的哦,我们在这儿看似帮助了他们,其实他们也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。”艾玛动情地说。
艾玛和吴江在中关已近一年。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关的冬天。寂寥的乡村里,万物仿佛停止了生长,连时间也静止了一般。就在这个冬季,为了让村民们改变观念,为来年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,艾玛和吴江采用轮流在村民家住的方法来带动和影响他们。从生活习惯、打理屋子、待人接物等等细微的地方开始,俩人轻言细语、手把手地教村民,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影响、改变着村民。
“通过艾玛的动员,我们中关村也开始发展起了乡村旅游,越来越多的游客住进了中关村,逐渐喜欢上村里独特的‘一户一景’特色民宿,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相继返乡,发展了旅游业。”中关村村民徐儒辉说起当地发展特色民宿旅游时,满脸都是自豪:“我的‘拙圃’民宿就是乡建院设计人员根据‘抱朴守拙,诚实之家;靠山面圃,丰衣足食’之意取的名字。乡村特色民宿旅游,让我们不出户就可以赚到大钱咯……”
艾玛告诉记者,中关村凭借交通便利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,于2015年与中国乡建院签订了村级产业规划、生态规划、民房改造、乡村文化修复等系统性规划设计方案协议。项目设计按照“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”和“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”的理念,本着“因地制宜、量力而行、民主商议、注重实效”的原则,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重组农村民俗、乡愁元素,完成了“一户一特”房屋改造提升方案和示范点总体规划方案,明确了发展特色民宿旅游的产业定位。
“我们用身边的资源,引进了客人来到中关村旅游、度假,由中关富民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根据各民宿的特点和接待能力,进行合理的客源分配……”艾玛告诉记者,中关村发展乡村民宿旅游,村民们还要不断解放思想,更新观念,开拓创新,努力将中关村乡村民宿旅游打造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、新名片,让来中关的游客可以尽情地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,快乐地体验魅力新农村、幸福新农民的生活。
而这个过程,艾玛和吴江还在持之以恒地努力。2017年夏天,中关村举办了乡村体验夏令营和周末亲子营。独有的文化熏染和农事体验,让中关村走出了茅石,走进了人们的视野。
今年4月,中关村项目参加了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。中关村人行桥、青草乐园、敬字炉、烤烟房改造等精彩的设计作品亮相威尼斯。消息传来,艾玛马上兴奋地在朋友圈晒出了这个好消息。
“7月份,上海的一位家长朋友将带着20多名朋友和他们的孩子来中关体验生活……”艾玛高兴地告诉记者,微笑着的脸庞上洋溢着对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!
艾玛和她的乡建院社区营造团队小伙伴合影
记者手记:台湾女孩艾玛在村里默默地工作近一年时间了。这一年里,她和当地和村民们同吃同住,把青春洒在寂静的乡村,把对文化的热爱,对乡村的挚爱,通过点滴行动,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和父老乡亲。她教村里的孩子绘画、练书法、做手工,给垃圾做分类,她把文化、爱、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传递给乡村的孩子。她影响着中关村,也推动着中关村的发展。这个瘦小而爱笑的台湾女孩,成为乡风文明的倡导者、实践者、推动者,她的脚印,一步一步,稳稳地踩在乡村的土地上。
(记者 蒋隆荣)
本文转自“微微桐梓”微信公众号,转载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联系原出处。